活力全运魅力大湾区——第十五届全运会为粤港澳共同发展注入
当开幕式烟花在广东奥体中心绽放,当火炬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沿岸传递,当吉祥物出现在圣公会遗址前。这是粤港澳首次联合举办的全国性运动会,也是大湾区共同发展的里程碑。从赛事筹备到文旅消费,从大众参与到文化认同,全运会以体育之名,为大湾区发展注入新动能。
跨境活动促进合作发展
15日凌晨,跨境马拉松比赛开始的深圳湾体育中心外,人潮熙熙攘攘。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站在起点,目光注视着前方的赛道——一条“从深圳到香港”的路线。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CROSS-海桥比赛。感觉很新奇。”云南队的张德顺在获得女子马拉松冠军后说道。“赛道沿途展示了深圳和香港的地标建筑。这是一次非凡的经历。”
不只是一场马拉松,跨越粤港澳、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界比赛的公路自行车个人赛8日顺利完成,引发热议。车队从珠海博物馆出发,穿越港珠澳大桥,途经澳门、香港。海风和观众热烈的欢呼声汇成一曲美妙的乐章。
“我们通过人脸、预检等技术手段对认定进行了肯定。”中国自行车协会副秘书长韩峰表示,运动员在231公路上6次过境即可享受“无刹车”的过关体验。0.8公里长的赛道。 “交警、医疗、安保三个领域就像接力赛一样无缝连接,这是前所未有的协作。”
香港特区政府全运协调办公室主任杨德强表示,三地在共同筹办全运会方面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成功举办全运会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经验和遗产,为大湾区未来共同举办更大的赛事奠定了基础。”
澳门海关表示,通过三方合作机制,本次活动加强了粤港澳在通关、安全、物流等领域的务实融合,为未来区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充分体现了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强劲效益和美好发展前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理念。
体育赛事拉动文化旅游消费
第十五届全运会竞技比赛共有32个主要售票项目。除部分活动因场地限制不向公众开放外,所有活动均安排售票。开幕式至闭幕式期间举行的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性比赛项目以及残奥会的15个主要项目也纳入可承办的赛事范围。预计发售门票数量将超过500万张,较往届有所增加。
香港市民叶先生特地买了门票,来到启德观看14日晚的七人制橄榄球比赛,为闯入决赛的香港男队加油。 “这场橄榄球比赛在香港举行,我当然想看!”他语气中掩饰不住激动。 “我很高兴见到他们在家夺冠!”
这些全运会不仅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观赛热情,也掀起了特色消费和文化旅游活动的热潮。
在广东,丰富多彩的嘉年华运动充分激活了市民的运动基因;在香港,网球公开赛、单车节等多项赛事相继举办,不断创造精彩时刻;在澳门,全运疯狂派对、加油社区同乐日等活动丰富了澳门“旅游+”的多元内涵……
活动期间,大湾区文化旅游消费大幅增长。相关酒店、机票、火车票、景点搜索量大幅增加,零售、餐饮等行业被带入销售销售。
据十运会及特别残奥会香港事务协调办公室统计ympics显示,截至10月底,香港授权产品总销售额突破1000万港元。 “此次活动不仅带来了门票收入,还增加了文创产品和周边商铺的消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树培表示。 “很多观众看完比赛后都会去吃晚饭和夜宵,带动了周边的经济。”
澳门特区政府与澳门中华总商会联合举办“全运会暨社区消费大奖”,于9月1日至11月30日期间派发总计4.85亿澳门元的消费折扣。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柯兰表示,澳门将利用全运会平台,进一步深化文化、体育和旅游资源的交汇和开发,推动“全运”融合模式。“赛区是另一个景点,看比赛是旅游”,将赛事打造成文化、体育、旅游深度融合的媒介。
众人赞赏激发情感共鸣
如果说体育赛事是三地现实的融合,那么火炬传递则代表了人们精神的共鸣。本届全运会火炬传递采用“三地联动、四城同传”模式。接力赛的每一路段都汇聚了三地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城市美景。
圣火落地之处,大批市民和游客聚集观看。在香港尖沙咀,市民陈先生和他8岁的女儿挤在人群的前排。 “男孩问我为什么每个人都如此兴奋,我告诉他这是因为火炬的传递是关于团结和希望。”
谈起在家举办的盛事,澳门国民球迷金红很兴奋。现年69岁的他是一名太极拳老师,此前曾参加过全运会倒计时100天。 “我希望借此机会,让我们的体育产业更上一层楼,让大家看到像澳门这样的小地方,体育是可以发展的。”
香港体育协会暨奥委会主席霍俊廷表示:“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全运会,有利于加强地区之间的体育交流,也能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通过体育平台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增强国家认同感。”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认为,这次全运会深刻加强了三地民众之间的情感联系。 “公民作为东道主的深入参与这一国家活动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国家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深化文化认同是大湾区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全运会以最实在的方式为全体人民带来荣耀,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新华社香港11月15日电 记者 孟佳 齐飞 王浩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