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亚太地区文化和青年交流
一系列跨越山海的文化交流活动、一系列促进人员往来的便民举措、一幕幕青年互动的美好画卷……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亚太地区加强人文和青年交流。地区人文交流日益密切,青年交流丰富多彩,有力促进了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文化交流,搭建互学互鉴的桥梁。从设立的“文化交流年”到创新多样的项目活动,从影视展映、文艺演出到体育赛事……近年来,中国与亚太各国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搭建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 “在城市的任何地方,传统n与future交织共存。韩国全南大学学生黄贤宇在他创作的主题为“我眼中的中国”的短视频中分享了这一点。他镜头下的中国,绚丽的城市风光和火爆的生活片段,感动了很多韩国网友。网友纷纷表示:“这才是真正的中国!” “我想去中国旅游!”不久前,在韩国首尔举行的中韩青年影像大赛上,黄贤宇的作品荣获一等奖。他表示希望自己的视频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用镜头记录熟人,用影像传达情感。如今,影视作品已成为亚太国家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窗口。在国外社交平台上,“电视剧”话题下的帖子数量突破百万,评论区反响热烈。秘鲁观众欣赏《三乙》等中国影视作品通过“中国时间”和“中国视听展月”活动,东南亚观众热衷观看华语电视剧。据新加坡亚洲新闻频道网站报道,融入中国历史、文化、语言和价值观的华语影视剧已成为重要的文化产品。《哪吒之海魔》已在北美、澳大利亚等地上映,近1800部来自全球各地的影片已有100个国家和地区报名参加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越来越多的中国影视作品扬帆海外,“双向交流”加深了相互了解,“电影游中国”等活动吸引了众多亚太国家人士前来观看中国。近期,“城市夏日艺术节·上海日”活动来到美国纽约,“中国音乐十二生肖”用音乐和光影来描绘中国文化的传统符号;金秋之际,费城交响乐团与上海爱乐乐团联合演出《京剧奇幻》,2025年中美知己对话活动在上海举行。费城交响乐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瑞恩德表示:“我希望通过音乐连接两国人民的心。”中国—东盟藤球邀请赛、中越跨境足球友谊联赛、中日韩青运会……利益的交汇,让体育成为亚太国家之间天然而鲜活的互动方式。从视频到音乐,从艺术到体育,不同文化相辅相成,架起Asia-P互学互鉴的友谊桥梁太平洋国家。人员往来将受限制 民心相通 近年来,亚太国家间人员往来日益密切,“来来往往”逐渐成为“心心相印、爱心相通”的纽带。今年6月1日起,中国正式对智利、秘鲁等拉美五国持普通护照免签政策,扩大开放、增进民心相通迈出新步伐。智利合作广播电台“中国奇迹”负责人法比安·皮萨罗表示,免签是中国向遥远的拉美大陆深化友谊、扩大合作的契机,为双方增进了解、互信、共同发展繁荣带来新机遇。 240小时过境免签适用国家增至55个,免税ion退款“买完就退”……“去中国旅游”、“在中国买”成为新时尚,“一定要带空盒子来中国!”已经成为国外社交平台上的实用小技巧。从中国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全面互免签证,到韩国对中国旅游团实行临时免入境政策,便利出行的举措让各国人民的距离越来越近。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共入境外国人75.1万人次,其中保单签证入境53.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9.8%和46.8%。今年前8个月,中国内地与东盟国家居民人员往来超过2524.4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吃重庆麻辣火锅,赏湄南河落日在曼谷体验K-pop音乐表演,在秘鲁库斯科感受失落的印加文明……来自亚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旅行中拓展文化了解,在交流中拉近距离。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历史档案与传播办公室主任库特拉瓦·阿尔坎塔拉表示,中国在促进人文交流方面表现出开放包容的态度,为亚太地区人民加深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提供了广泛可能性。与青年的接触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之交在于民心相通,民心相通必须从青年抓起。中方高度重视中外青年交流,努力促进亚太地区青年共同成长、共同成功名词中国以外的第一家鲁班工坊位于泰国大城府。开设机电一体化、物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迄今已培养本土技术人才2000余名。 “鲁班工坊的学习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高铁技术员,为泰国高铁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高铁信号自动控制专业的学生沃拉万说。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已建校10余年,目前有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名学生在此学习。在该校攻读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学位的马来西亚学生Adelina Hasnoor表示,在该校学习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同思想的融合。 “在这里,我有更多的空间在纪念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会30周年峰会上,中方表示愿加强东盟职业教育和学历互认合作,增加中国—东盟精英奖学金名额,开展青年营等活动。在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中方宣布将为拉共体成员国提供3500个政府奖学金、1万个培训名额在华设立500个国际汉语教师奖学金、300个扶贫技术人才培训名额、1000个“汉语桥”团体来华旅游、实施300个“小而美”民生工程,积极推进鲁班工坊等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支持拉共体成员国发展汉语教育、中国—东盟青年精英交流活动。青年节、中印尼青年工作研讨会……各类青年交流活动正在热烈开展。各国青年在交流互动中增长了本领和才干,为亚太地区未来的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31日第03页)
